601.(原诗):
青山隐隐水迢迢,秋尽江南草未凋。
二十四桥明月夜,玉人何处教吹箫。
——杜牧《寄扬州韩绰判官》
注:杜牧于大和七年至九年(833-835)曾在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中作推官,后来转为掌书记。此诗当作于他离开江南之后。
【仿评】(隐题)
二十四桥明月夜,
玉人何处教吹箫。
——致杜牧6.
离别的滋味,一个
愁字,锁在眉头
渐行渐
远的身影,揪痛了神经
渐远渐长的思情
无法用言语,道出
穷尽山水,穷不尽两地离殇
迢遥的征途
迢遥的梦,滚滚袭来萧萧的风
不问归程何年?从此
断了音讯,二十四桥明月夜
如二十四个节气
春去又秋来,一江春
水流向东,恰似玉人离愁
602.(原诗):
弯弓征战作男儿,梦里曾经与画眉。
几度思归还把酒,拂云堆上祝明妃。
——杜牧《题木兰庙》
注:此诗运用烘托手法,使木兰和王昭君灵犀一点,神交千载,倍觉委婉动人。这正是这首诗值得特别称许之处。 拂云堆,在今内蒙古自治区的乌拉特西北,堆上有神祠。明妃,即自请和番的王昭君。
【仿评】
亦真亦梦
运笔尤为巧妙
一主一辅
相互衬托创新
正好契合戎昱《咏史》
社稷依明主
安危托妇人
从军和番巾帼英雄
603.(原诗):
娉娉袅袅十三余,豆蔻梢头二月初。
春风十里扬州路,卷上珠帘总不如。
——杜牧《赠别二首》(其一)
注:诗从意中人写到花,从花写到春城闹市,从闹市写到美人,最后又烘托出意中人。二十八字挥洒自如,游刃有余,真俊爽轻利之至。《升庵诗话》云:“书生作文,务强此而弱彼,谓之【尊题】”。诗中后两句的修辞就是“尊题格”。
【仿评】(隐题)
空,不着一个“美”字而凸显娇媚
灵,不用一个“卿”字却尽得风流
清清爽爽,如一枝豆蔻梢头二月初
妙不可言,珠帘下娉娉袅袅十三余
604.(原诗):
多情却似总无情,唯觉樽前笑不成。
蜡烛有心还惜别,替人垂泪到天明。
——杜牧《赠别二首》(其一)
注:这首诗抒写了留恋惜别的心情。不用“悲”、“愁”等字,却写的坦率、真挚,道出了离别时的真情实感。诗人借助抒情,正如刘勰所说的“属采附声,亦与心而徘徊”(《文心雕龙-物色》)。以“蜡烛有心”、“替人垂泪”,拟人化地表现了离别的伤情,深沉、真挚,余韵不尽。 杜牧为人刚直有节,敢论列大事,却也不拘小节,好歌舞,风情颇张,从此可见一斑。
【仿评】(隐题)
多
情的蜡烛一心在燃烧
却留不住缠绵的夜晚
似一对儿分别的情侣
总是把一腔眷恋幻化
无
情的黯然魂销和迷离
605.(原诗):
南陵水面漫悠悠,风紧云轻欲变秋。
正是客心孤迥处,谁家红袖凭江楼?
——杜牧《南陵道中》
注:杜牧在文宗开成年间曾任宣州团练判官,南陵是宣州属县,诗大约写于任职宣州期间。
【仿评】 (隐题)
索寞无聊之际,忽见的——
红
袖飘动灯一盏,
凭栏点亮羁旅人。
江中孤望
楼边景,隔岸青山色欲燃——
606.(原诗):
落魄江湖载酒行,楚腰纤细掌中轻。
十年一觉扬州梦,赢得青楼薄幸名。
——杜牧《遣怀》
注:这首诗,是杜牧追忆在扬州当幕僚时那段生活的抒情之作。前人论绝句尝谓:“多以第三句为主,而第四句发之。”(胡震亨《唐寅癸签》),此句可谓深得其中奥妙。
【仿评】 (隐题)
十
年蹉跎浪形骸
一无所成倍
觉哀。不堪回首寄篱下,
扬州扬
州梦不再!
评论